培训中心
首页 >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

志愿者培训第四课--认识智障

2013-09-01

 

志愿者培训第四课--认识智障

  一、何谓智障?
    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 (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
    2.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
    3.十八岁以下发生,若依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程度,智障人士可为:
     (a) 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
     (b) 中度智障:智商介乎25-49;
     (c) 严重智障:智商在25以下。
    二、智障的成因
    引致智障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因素两大类:
     (一) 先天因素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症,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近亲结婚或高龄产妇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
     (二) 后天因素
    怀孕期间: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德国麻疹,糖尿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或受X光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引致出生婴儿智障。
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引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障。
    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响智力。
    后天培养:后天环境培育也影响个人智能的发展。
    三、智障人士的特质
    学习方面:
    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人士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技能。
    感情方面:
    他们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他们便会很开心。
    沟通方面:
    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言语方面比较差,常常不能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未必能独立处理问题。
    行为方面:
    有些弱智人士的行为可能出现问题(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态度与期望有关。
    智障人士往往能够胜任一些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觉得沉闷的工作,如用手作简单及重复的操作等。
    四、智障人士的学习特点
  (一)认知: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思考模式是影响行为发生的因素。
    1、缺乏统整能力
    没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此,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且每个部份皆独立。
    2、短期记忆拙劣
    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太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
    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智能障碍的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正是他们短期记忆的拙劣,刚做过的事马上就忘掉了,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完成的行为进行事后检讨、改进。
    智能障碍的人士抽象思维能力差,事实上,中重度的智障人士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至相当高的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
    序列处理是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教导智障者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交代,让他们一步一步的完成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
    他们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
    我们常认为智能障碍者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师长、家长的立场来看,就孩子本身而言,他是注意力非常集中,集中在他有兴趣的地方。
  (二)人格
    1、自我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你一定也认为怎么样,以自我中心在思考,智慧障碍的人士因发展的限制,所以一直处在自我中心期里。
    2、依赖倾向:
     智能障碍者常有依赖的倾向,家长、师长应避免他们过分的依赖。
   (三)行为模式
     1、直接行为:
    例如:我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会绕道,智能障碍的人士会把障碍物推开,是人就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是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
    智能障碍的人士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例如:走在路上看到那边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来,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四)环境因素
    1、自身的限制
    2、教养态度的错误
     在智障孩子的发展阶段中,大人常因不了解而使用错误的教养方法,因而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现象。孩子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问题是从小有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
    四、智障人士的潜能
    如常人一样,智障人士有多方面的潜能,只要有适当的培训,他们的潜能便可得到发挥。
    自我照顾:
    轻度及中度智障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份可自我照顾;而严重智障人士透过重复的学习,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梳洗、如厕、烹饪等,无须依赖他人。
    兴趣:
    智障人士可发展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音乐、舞蹈、体育和艺术,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能享受各种活动所带来乐趣,亦能发挥天赋的才华,丰富个人生活。
    工作:
    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若透过适当的培训,就能拥有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以下便是一些智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快餐店/餐厅侍应、速递/信差、超级市场仓务、办公室清洁、抹车、精品店/文具店售货,及工厂/庇护工场加工、包装。事实上,只要获得机会,智障人士也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不致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五、智障人士的需要
    智障人士的需要基本上与一般人无异,整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般需要:
    物质上,他们有衣食的基本需要。精神上,智障人士需要别人的关怀和接纳,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以确立自信心。同时,他们也需要朋友及群体生活。
    学习机会:
    由于智障人士学习能力较为迟缓,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及稍长时间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
     个别智障人士的能力差异很大,因此不但需要公平的对待,而且要按其个别能力而教导,使他们发挥潜能。
     六、误解 事实
     智障是会传染的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
     智障人士有暴力的倾向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智障人士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智障人士有时会以大叫,推打东西...... 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智障人士永远要依赖别人不少智障人士都有能力独立。据一些统计显示,有八成以上的智障人士 (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人士),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但能自我照顾,出外工作,亦可帮助别人。教育及训练智障人士浪费社会资源智障人士与我们一样,是社会的一份子,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同时,经过训练后,他们也能发挥潜能。
     智障人士应被隔离
     隔离智障人士对他们没有好处,任何人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听取不同的意见,有助于个人成长。
     智障人士的性情古怪,难以结交
     智障人士其实很喜欢结交朋友,不过,有时他们会因不善辞令,或不懂得以适当的社交技巧向人表达,因而使人觉得他们孤僻,或太过热情,彼此自然难以结交。其实,你只需花点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他们,便不难发觉他们的可爱处。

志愿者培训第五课--服务智障人士的原则和技巧


一、义工服务的原则
     教育特殊人群应做到:提供学习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逐步渐进、坚持忍耐、具体明确;不打不骂、不恐吓、多鼓励。
    (一)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愿意、能够接受、教化这群特殊的兄弟姐妹。对这群特殊的人加以肯定——天生我才必有用;若善尽教养之道,则天无枉生之才。
    (二)共识——这群弱势者,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与我们有同等的人权。他们绝对有接受教育、训练的权利,他们也应有权参与工作,他们同样拥有人性尊严。
    (三)内涵——教学训练内容应该丰富、有内涵,并适合于个案的需要。故自己应先习有相当的知识、技能、技术、技巧,针对个案的需要,教导之。有内涵的教学同样受智障者肯定,反之没有内涵的教学是不被智障者尊重的。
    (四)方法——特殊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一定比一般的教育要多,困难若是找对方法,困难即解除,特殊教育尤其注意方法。
    (五)无教不会的原则——教学、训练的内容,难易度要适合个案,并与其要相近。太难的没有办法接受,太容易则浪费时间,又不能引起学习的动机。
    (六)活泼、有力、运用教具、辅具——因为教学的对象系比较不会自动学习及创作思考者,教学要强而有力的引导。
    (七)启发学习动机——智障者由于智慧关系,本身缺乏远虑及计划。适切适时的引起学习动机是帮助其学习的关键。
    (八)有目标、有程序、按步就班的教习——以个案的程度拟定长程、中程、短程教习目标,时常修正教习方法、技巧。目标是在让个案学习得最多,最有有绩效。
    (九)正常化的原则——不把智障者当异类来界定他们,经教习后也是正常的人,故教习时,用字遣词要正确、正常化,不宜引用不正确的幼稚教习,如狗狗、糖糖、车车等。重复的用词反而困扰他们。虽然智障碍者有某些障碍,但教育、训练的目标还是指向正常的生活原则,不要以为他们不正常就以怜悯心可怜他们。反而要正面积极的教育训练他们,让他们能分享人性尊严。不把他们奉为喜憨儿就百般的呵护、乱宠他们,也不因为他们是阿达,就排斥、放弃他们,应以正常他的教育、训练、辅导之。
    (十)积极的教育——教习要有丰富正确的内容,应该做充份的准备,切忌无病呻吟、炒冷饭。
    (十一)Just do it——适时的教习,把握机会教育、训练时机。当个案犯错时,及时清楚的告知错误在什么地方,并辅导正确的方案。
    (十二)避免以自己情绪的起浮而工作——教习智慧障碍者应本着正常的心并以承接天职之重任教习之。
    (十三)避免发脾气的时候处罚——有犯错,应该处罚时,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就一昧的可怜他们,教习他们能分辨好坏、善恶,但要处罚前应让他们清楚的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要如何修正。
     (十四)投资时间才能节省时间,多花点时间增进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丰富的内涵给予,提高教习品质。
    二、沟通技巧
    1、说话简单:
     以浅白的字句交谈,需要时应说慢一些或重复;
     可尝试请他们重申要点,以确保他们理解交谈内容;
     用动作或示范,如身体语言,具体地表达;
     用正面意思表达;
     勿要求猜度,因智障人士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弱;
     明确、具体的沟通,给智障着明确的指令。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那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明确到能让他们了解。
     2、计划分工化的活动或游戏:
     配合他们的实际年龄,而非智龄,如不要安排一位智龄两岁,实际年龄四十岁的智障人士到波波池玩耍;
     配合他们的程度,如不作抽象的游戏设计;
     由于部份智障人士有其它生理毛病,如心脏病(唐氏综合症者常患的病),故需避免一些过份剧烈的游戏,注意其身体状况;
     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或游戏时,应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
     3、聆听技巧
     耐心聆听智障人士的说话,一方面有助理解其说话内容,同时亦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加深彼此关系
     4、沉默技巧
     当要求智障人士表达或回答问题时,应保持适度时间的沉默,让对方有充足时间思考和组织,回答问题
     5、协助适应
     尽量给予足够时间,切勿催促,尤其在转换一项活动时,更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适应
     6、鼓励及赞赏
     应对智障人士的正面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及赞赏,除令他们有成功及满足感外,更引导他们对正面行为作确认。
     7、给予智障成年人的训练
     给予智障成年人的训练其实很需要来一次改革,我们不应该再训练他们做那些他们已经花了十年时间来学习的零碎项目,甚么大小肌肉训练、数数目、分大小、分颜色、过马路、打招呼、图片配对、实物配对、眼神接触、辨认钱币……实在数之不尽的儿童式训练啊!学来学去都是零碎的预备技巧,始终未能与日常生活整合,更加谈不上改善生活质素。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尽量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使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着有尊严而独立的生活。平日的训练其实可以是其它社区人士平日做的东西,例如上班工作、使用互联网、看电影、外出构物、文娱活动、康体活动、出外旅游、写日记(以录音或代笔)、信仰生活……数之不尽的日常活动其实就是智障成人最好的训练,只要迁就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并由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活动,在进行活动时给予充足的支持,这便成了最好的训练。
    三、义工可为智障人士提供的服务
    义工可为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包括生活技能、社交康乐活动、提供技术性支持等:
    策划及推行社交及康乐活动 — 智障人士需要适量的康乐活动,现在在服务智障人士的社交及康乐中心内,可按智障人士的能力,由义工协助设计一些体能性、户外或竞技活动、兴趣小组等,使他们能发挥所长
    生活技能训练 — 义工可为低中度或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训练与照顾,义工可在个别训练(如自我照顾、简单家务、实用生活常识)中予以协助
    协助智障人士学习 — 义工可协助训练智障人士学习职业培训技巧,如运用一些简单的机械或人手操作等
    辅导服务 — 义工可作陪伴、探访及护送工作
    家庭支持 — 了解智障人士家庭的需要及困难,协助转往其它适合服务,提供技术性的服务如修理用具、家居清洁等
    社区教育 — 以身作则,教导社会人士接纳智障人士
    总而言之,如果社会能够给予智障人士足够的支持,很多智障人士都能够适应社会。反过来说,只要这个社会能够适合他们,他们便能过着有尊严而独立的生活,而不需要被标签为智障人士,硬要他们穷尽一生的精力,了无止境地努力学习去适应所谓“正常”的社会。

关于我们   |   活动动态   |   公益项目   |   培训中心   |   公益新闻   |   心缘文化   |   残健互助
苏ICP备20029789号 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